在助推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进程中,沂源县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落实各业务主管部门职责,强化主动靠前服务和对区县、园区的业务指导,持续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和文物区域分级评估,为工业项目的高效落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主动靠前服务,深入区县、园区
沂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扎实开展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针对省市县重大项目,通过部门联动,组织“项目管家”服务团队业务骨干深入园区和企业,面对面为项目提供讲解与指导,明确投资项目“前延”服务事项,对整个项目涉及的审批事项提前开展集成辅导。这一举措切实解决了审批部门提前介入不够、各部门服务项目配合不好、企业材料报审易走弯路等问题,让项目能够快速推进抓牛网,坐上审批“直通车”。
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应用
沂源县整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抗震设防要求审定等诸多事项,编制《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指南》。在土地供应前,由政府出资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文物考古调查评估等11项评估工作,以及针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危化品等事项的踏勘、测绘工作。实现了由“企业逐项买服务”变为“政府一次性送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拿地成本。
政府完成各项评估、调查、论证后,进一步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形成土地资源用地清单。这份用地清单会随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文件一并向社会公布抓牛网,实现一次性告知。拟拿地企业可以提前充分了解规划建设刚性要求和宗地现状情况,为后续工程建设高效开展提供保障,以审批的“减法”换取发展的“加法”。截至目前,已完成包括文物考古调查评估在内的11项区域评估评价工作,出让“标准地”55宗,总面积2818.68亩。
梳理批前清单24项,累计为336个项目提供批前辅导。同时,沂源县还配套制定《在沂源县经济开发区区域内推行“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应用工作机制试行办法》,区内企业无需再重复投入资源单独编制各类评估报告,仅需签订承诺书即可直接、无偿使用权威的区域评估成果,极大地压缩了项目审批环节和时限,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和文物区域分级评估
沂源县以沂源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在山东省率先推行文物影响区域评估试点。评估工作组先期查阅大量文史资料,结合评估区土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沂源经济开发区区域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方案》,先后3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完善,并于2022年3月16日报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获批。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招投标,针对沂源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存丰富的特点,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并邀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多学科联合调查队。将经济开发区未利用区划分为13个调查区域和8个勘探区域,对裸露岩层地块以精细化调查为主,对平整土地以勘探为主,确保评估结果科学、权威。
在开展考古调查的同时,对各地貌单元进行剖线勘探,综合分析区域内地下文物情况,共发现文物点11处(含1处已知文物点),确定3处古代遗址,排除多处疑似遗址区,为评估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联合调查队通过视频会议做好工作对接和技术培训等前期工作,进驻现场后坚持实地调查勘探与资料整理同步推进。积极对接县财政提前筹集评估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发挥革命老区政策优势,对接省、市文旅主管部门,提前组织专家线上评审,沂源经济开发区文物影响区域评估报告于2022年11月10日通过专家评审。
开展文物区域评估,释放用地1223万平方米,实现“一次评估,百企落地”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用地“净地出让”,达成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共赢。由“单个项目评审”变为“整体区域评估”“单体把关”变为“总体把关”,提前完成文物区域评估,实现评估成果共享,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0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15个工作日左右。费用方面,由“企业买服务”转变为“政府送服务”,沂源经济开发区13平方公里未建成区,按项目单个考古勘探共需5200万元,通过开展文物区域评估实际支出396万元,节约土地成本4800余万元,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降低开发成本。沂源县还以文物区域评估项目通过评审为契机,加大对评估区域项目用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的宣传推介抓牛网,启动2560亩的园区工业用地收储工作,更好地保障工业项目建设,探索出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郑霞)
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