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养儿防老”体系正在崩塌华利配资。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体面老去?
这两天有个热搜,看得我心生寒凉。
给大家讲讲——
北京的靳阿姨独自生活多年。
渐渐年老体衰后,她感觉需要有人照顾。
她有个女儿,在广州工作。
想来想去,靳阿姨决定卖掉自己住的两居室,把490万房款全部给女儿,让她辞掉工作,回来全职照顾自己。
母女俩协商了几个来回,女儿吕小姐同意了。
很快,她辞职回家,照顾老妈。
当然也真金白银地拿到了490万。
为了防止变故,2023年底,娘俩还写了个协议:
“因考虑年龄和身体原因,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与女儿吕某协商,让其放弃广州工作回京。
双方达成协议,把卖掉的位于西三旗某小区的两居室房款共490万元全部给吕某,作为对其辞去工作后无收入来源的补偿。房款已全部给付完毕。
吕某作为我的监护人,应尽到赡养义务,承担我的一切养老费用,包括住院看病费用、支付房租款和其他生活费等一切合理开支,直至我去世。去世后的丧葬费用也由吕某支付。
本协议不得单方面撕毁、解约。”
母女俩签字画押,这协议就算生效了。
从外人的角度看,协议内容也算合理。
妈妈拿出490万,让女儿全职养老。
但是仔细品品,又有点别扭和奇怪。
感觉这娘俩的感情挺淡漠。
从后来的结果看,也的确如此——
吕小姐拿到490万后,在北京买了房。
但是没跟妈妈一起住。
妈妈自己租了房子,母女俩各过各的。
当然,吕小姐也如约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任务。
吃的穿的用的,该买都买。
租房的住院的费用,该出都出。
后来靳阿姨想进养老院。
女儿就帮她找了一家,一次性付了20万的费用。
可是母亲只在养老院住了五个月就烦了,又跑出来继续租房住。
养老院把剩下的钱退给了靳阿姨。
这笔钱,就成了母女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女儿认为钱应该是自己的。
但靳阿姨就是不给她。
女儿就气得不给母亲付后面的房租。
娘俩激烈争吵,也吵不出个结果。
靳阿姨干脆把女儿告了,说女儿没有按照协议给她付房租,要求撤销养老协议,女儿退还480万。
结果如靳阿姨所愿。
法院二审撤销了母女俩当初签的养老协议,并判女儿返还480万元。
靳阿姨的钱回来了。
但她的养老计划也彻底失败了。
估计母女关系也到头了。
我看这个案例,就感觉心酸又悲凉。
一个老太太想养老,需要卖了房子给女儿几百万。
要签字画押约定不许反悔。
最后还是因为几个月的房租撕破了脸华利配资。
实在不堪。
靳阿姨和女儿的协议,让我想起一个很火的词——全职儿女。
意思是大龄青年回家,全职陪伴、照顾父母,父母拿出一部分退休金给他们发工资。
如此,父母解决了养老问题,子女也能摆脱职场内卷,还能有一份收入。
“与其给别人当孙子,不如回家当孙子”。
有网友分享了她做全职女儿的经历:
父母每月给4000元工资,上午陪跳舞,陪买菜,陪逛街,晚上和父亲一起做晚餐。
负责处理家里所有跟电子相关的东西,每个月安排一两次家庭旅游。
剩余的时间自由支配。
听起来很不错。
远离卷生卷死的职场,还能照顾父母,堪称完美。
但现实里,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第一,年轻人上班,不只是为了一份收入,更是发展一个事业。
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很可能会影响子女的职业前景。
除非他在外面也是做护工之类的工作,没什么发展,只是拿时间换钱。
否则父母怎么忍心为了自己,让孩子放弃大好前程?
第二,想要个全职子女,父母要有足够的钱。
要有能力支付孩子的工资,并且保障全家人的生活,还得留一笔看病钱。
这也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要好,相处要融洽。
否则每天待在一起磕磕碰碰吵个没完,不够憋气的。
就像靳阿姨和女儿,感情不行全靠钱撑着,就算协议写得再好,最后也是分崩离析。
当然,这对母女的关系比较极端。
一般人不会闹到她们这种程度。
但人到老年,如何安稳体面地养老,确实是个普遍的难题。
尤其是这个时代。
很多人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养老困境,远比以前更突出。
在传统社会,一对父母会养育好几个孩子,大家基本都住在同一个村子里。
父母老了,孩子们抬腿就能到父母家,看看情况,照顾照顾。
老大给买点菜,老三给送点药,老五收拾收拾屋子。
老人很自然就能得到基本的照顾。
而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第一,大部分父母只有一个孩子。
第二,这唯一的孩子还很可能在别的城市工作,跟父母相隔千百里,一年见不了两次面。
第三,这还是一个从小被百般呵护的孩子。
他习惯了被照顾,没有照护父母的自觉,也没有为父母着想的习惯。
第四,这届年轻人,更追求自我实现,而不是做家庭的一块砖。
他天然地觉得自己的人生,远比父母的生活更重要。
第五,从客观现实讲,他很可能工作非常忙,压力非常大。
如果父母生病卧床,指望他请假或者辞职回来照顾,他也很为难。
第六,这届年轻人,崇尚边界感。
他们成年后可能不愿意守在父母身边,和父母混在一起。
父母过多的依赖,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不合理的负担。
所以现在,很多父母其实都是独居的,没有孩子守在身边。
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养儿防老\"的千年传统华利配资,正在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
传统养老模式正在崩塌,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
初代独生子女,已经年近五十。
他们的父母正在老去。
而这个独子,要工作,要照顾妻儿,再照顾两个老人。
显然力不从心。
要是两个老人身体尚可,倒还好说。
但凡有一个生了病,那压力瞬间就大了。
之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
老两口生病住院,儿子一个人推着俩轮椅照顾父母。
看着就觉得难。
而这种情况,恐怕是很多人都要面对的未来。
现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老人们越来越长寿,就算身体千疮百孔,也还是能维持生命。
以后很可能出现“两个70岁老人,照顾四个90岁老人”的情况。
咋弄啊,简直不敢想。
而坐在轮椅上的父母,心里也会百般无奈。
谁也不想拖累自己的儿女。
可是自己这一把风烛残年,又不得不依靠在子女身上。
能怎么办呢,也是无解。
所以我有时候就想,仅就我自己来说,还是不要活得太老。
如果生命质量已经很差,不如早点结束。
自己少受罪,孩子也解脱。
我今年46岁,这两年就常常思考如何安顿自己的老年。
如何尽量平顺地走过这一场血雨腥风。
想来想去,感觉孩子还是至关重要的依靠。
前阵子我就跟18岁的儿子讲——
我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你尽量好的养育,这些爱和付出,本是不求回报的。
但因为我晚年一定很需要你,所以对你有一点期望。
大概几点:
到我老了,我们不要住得太远。
最好一公里以内,一周能见两次面。
该跑腿的事,你要帮我跑腿。
我需要用到的基本新技能,你要适当教我。
我不能自理的时候,你给我找护工,我出钱。
儿子现在自然都觉得很简单,没问题。
但以后能不能做到,我不确定。
其实我跟他提这些要求的时候,感觉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要求多了。
不过转念一想,相比我对他的付出,这些要求几乎是九牛一毛。
可能中国父母多是这样,为孩子付出时倾尽全力,觉得天经地义。
但要求孩子一点点,就觉得自己过分了。
事实上,父母子女之间,基本都是单向输送。
大部分家庭里,父母给孩子10分,孩子可能也就回馈父母1分。
尤其现代社会。
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大概率越来越少。
这也是很多人不再愿意生娃的原因之一。
但是真的不生吗?
好像也不太行。
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意义,无可替代。
他小时候,让你体会养娃的快乐。
他长大了,给你老气横秋的生活带来新鲜活力。
就算你住进养老院,他都是你不可或缺的后盾。
所以我个人还是支持生娃的。
虽然付出和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但那一点回报,对我们至关重要。
当然,除了靠孩子,我们晚年还应该有其他几个依靠。
第一,钱。
如果你有钱,又有孩子,那晚年基本不会出什么岔子。
红楼梦里的贾母为什么那么一言九鼎、儿孝孙敬。
不是她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而是背后有巨额财富撑着。
其实人本质上都是现实又势利的,包括你的孩子。
如果你能给孩子很好的生活,他多半就会愿意围绕在你身边。
当然,如果你够有钱,就算孩子不搭理你,你大概率也依然可以过得不错。
怕就怕相反的情况。
有句话说,最可悲的不是老去,而是老到走不动时,发现既没有足够的钱买服务,又没教出愿意端茶倒水的孩子。
这就有点惨了。
第二,精神归宿。
你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
唱歌,打球,追剧,养花,写小说,打零工,读历史书……
无论什么,反正你得找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进去。
自我充实,自得其乐。
千万不要满心满眼只有孩子。
他一天不打电话你就要疯了。
那就太被动了。
第三,社会支持。
当养儿很难防老。
我们就不得不依赖社会支持来安度晚年。
我现在就有两个期待。
一是科学家们多多加油,让机器人保姆快点来吧。
二是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方式。
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社区养老。
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三餐都可以去社区食堂吃,有工作人员定期到家里探访,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现在已经有一些机构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了,比如帮老人洗澡,买菜,打扫卫生,简单查体,针灸按摩,陪伴聊天,甚至灭蟑螂,修家电……
只是这些业务现在还不够普及。
希望以后能发展得更细致完善。
当然咱要享受服务,还是得有钱。
人老了,不管咋说还是得有点钱。
所以伙计们,加油赚钱吧。
一笔让人踏实的存款,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些真心的爱好。
是我们美好晚年最大的保障。
如果你也认同,还请点亮【赞】+【在看】。
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