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蜗牛配资
报告共计:80页
2025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报告:养老规划意识升温,AI与多元投资成新趋势
2025年,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已迈入第九个年头。这份覆盖4565名新富人群(年收入12.5万-100万元、可投资资产小于700万元)的调研,不仅勾勒出当下新富群体的财富管理现状,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从整体指数来看,2025年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为70.35,与去年基本持平,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态势。其中,连续四年下降的资产管理次指数逆势上升至44.14,成为亮点;而财务规划次指数则持续下滑至35.81,仍是新富人群财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整体财富信心和投资参与略有下调,但“新世代投资者”“00后”等新兴群体的加入,为市场注入了别样活力,也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针对性。
养老规划意识的普遍提升,是今年报告中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数据显示,2025年拥有养老规划的新富人群比例达到48.6%,较2023年的41.0%稳步增长。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35-44岁群体、月收入1.5万-3万元及3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养老规划意识提升最为明显。这一变化背后,是新富人群对养老责任认知的转变——今年仅47.6%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养老金可完全支持退休生活,同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更多人开始主动通过多元化方式补充养老资金。
展开剩余83%在养老准备方式上,传统的定期储蓄首次掉出榜首,购买养老保险以39.6%的占比成为首选,使用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8.7%和28.9%。不过,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仍面临挑战:尽管近七成新富人群了解该制度,但已开户比例同比下降,“收益较低”“税收优惠不足”“流动性太低”成为受访者暂不开户的主要原因。这也意味着,行业和监管机构仍需在优化激励措施、丰富投资产品选择上持续发力,让“第三支柱”真正发挥效用。
多元化投资实践的加强,是新富人群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选择。随着无风险利率走低,过去依赖房产和储蓄的财富增值模式逐渐失效,新富人群开始主动转向多元金融资产配置。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持续升温,2025年持有ETF的新富人群比例达到30.9%,其中月收入3万元以上群体、使用过投顾服务的群体持有率更高,分别为55.6%和41.4%。高透明度、风险分散功能以及对各类投资策略的高适配度,是新富人群选择ETF的核心原因,而追求长期稳定收入的收益型ETF,更受到41.3%受访者的青睐。
不过,投资行为与风险偏好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新富人群主观上希望寻求高回报资产,但面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偏好却不断趋于保守。2025年,63.1%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10%以上的投资亏损,较去年增长13.2个百分点;超过七成受访者持有公募基金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一年,短期持仓的主要原因从“追求短期高回报”转向“担心市场波动亏损”和“资金有限需调换头寸”。这种矛盾心态,既反映出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也凸显出专业投教和投顾服务的重要性——帮助投资者建立长期投资理念,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AI与人工投顾的“双向互补”蜗牛配资,成为财富管理服务的新方向。2025年,中国新富人群对AI生成投资建议的信任度显著高于海外市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非常信任”或“比较信任”,而美国同类调研中这一比例仅为37%。从风险偏好来看,投资风格越激进的投资者对AI信任度越高,“激进型”投资者信任比例达82.5%,远超“保守型”的58.8%;从投资经验来看,2015-2020年间首次投资的人群对AI信任度最高,而投资经验超15年的人群则更显谨慎。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新富人群最希望AI赋能市场分析(39.8%)和风险管理(38.1%),但对于财务规划、退休规划等复杂长期服务,仍更倾向于依赖人工投顾。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AI无法理解人类复杂情感、模拟人类直觉与经验,也难以应对突发市场危机。这一认知也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或将成为主流——AI负责技术性分析、市场洞察等标准化工作,人工投顾则聚焦情感陪伴、需求挖掘等个性化服务,让财富管理既高效又有温度。
新兴投资者的崛起,为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世代投资者”(去年9月24日行情后首次投资的人群)在新富人群中占比达13.1%,他们平均年龄30.7岁,近一半来自一线城市,30岁以下占比超四成。这群投资者财富信心和投资参与度高于总体水平,但财务规划能力明显薄弱——仅39.1%拥有财务规划,远低于总体的52.3%;对自身理财能力满意的比例为56.6%,也低于总体的68.1%。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新世代投资者的期望收益与风险容忍度严重错配。14.8%的新世代投资者期望年化收益超40%,远超总体水平,而能接受10%以上亏损的比例却显著低于平均。这种认知偏差,与他们的金融素养水平密切相关——在考察复利、通货膨胀、多元化投资知识的“金融素养三问”中,新世代投资者全部答对的比例仅33.4%,低于总体的39.0%;投资决策时,他们对专业信息渠道的采信比例也更低,7.8%的人“靠自己感觉决定”,高于总体的4.1%。这意味着,针对性的金融素养教育,将是帮助新兴投资者“走好财富第一步”的关键。
00后新富人群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作为最早接触财务规划的年轻群体,18-24岁新富人群的财务规划指数达53.00,远超其他年龄段,但理念的成熟尚未完全转化为合理的投资行为。35.2%的18-24岁受访者基金持有期不足3个月,23.9%存在“追涨杀跌”行为,均为各年龄段最高;41.2%的人依赖社交媒体获取投资信息,也凸显出投资者教育的紧迫性。对于行业而言,如何通过数字化渠道向00后普及专业投资知识、传递投顾核心价值,培育长期客户关系,将决定未来财富管理市场的格局。
此外,近四成新富人群对海外资产配置感兴趣,35-44岁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意愿最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他们最看好的海外市场,年轻群体对海外市场的关注范围则更广泛。不过,实际持有海外投资的受访者不足三成,“不了解海外市场”“找不到合适投资渠道”“不确定如何开始”是主要障碍。即使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项目的参与度也未显著高于总体,QDII、基金互认等跨境投资机制的参与率均不足20%。这也提示行业,需加强全球资产配置相关的投教,同时拓展跨境投资产品选择,帮助新富人群理性分散风险、把握全球增长机遇。
从九年的调研历程来看,中国新富人群的财富管理观念正从“被动储蓄”向“主动规划”转变,财富管理行业也在从“产品导向”向“以投资者为中心”转型。2025年的报告不仅是对当下的总结,更像是一份行业指南——无论是养老规划的深化、AI与人工的互补,还是对新兴投资者的培育,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只有真正理解新富人群的核心诉求,提供专业、普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才能实现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双向奔赴”,让更多人通过科学的财富管理,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8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蜗牛配资,我这里都有!
发布于:广东省双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